前 言
保障契约执行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分工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是一个深刻的洞见。但是稍微思索一下就会知道,越来越细致的分工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交易,而每一次交易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契约执行制度的保障。比如我们现在每天在网上订货,却不怎么担心收不到货,这是因为背后有一整套制度在发挥作用。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些人真的没有收到货,他该如何解决呢?到法院起诉卖家是其中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这是所谓的正式的契约执行制度,但是,到法院打官司需要提供证据、聘请律师,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一般比较多,所以现实中人们一般会选择其他方式,即采用所谓的非正式的契约执行制度,这正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书介绍了四种非正式的契约执行制度:自我执行的关系型契约、声誉与群体执行机制、第三方中介以及内化的社会规范。
先来看关系型契约的执行。关系指的是两个交易者之间的长期重复交易。一般情况下,双方会考虑到未来的合作前景而自动执行当前的契约,但这局限于每一阶段合作的收益大体稳定的情况,现实中存在另一种可能:每一阶段合作的收益可能会降低,这时参与者就有可能违反当前的契约去寻找收益更高的合作关系,但这要付出一定的搜寻成本,参与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我们给出了收益高时履约、收益低时违约这样一个均衡存在的条件。这可以用婚姻关系的维系来加以说明:如果双方不合意,那么继续维系婚姻关系其实是低效的安排,而合意时继续维系关系、不合意则结束关系反而是更有效率的,虽然寻找新的对象需要花费时间。
关系型契约的合作伙伴是固定的,但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展,人们会频繁地更换合作伙伴,此时双方都缺乏对方的历史信息,就需要通过“口碑”和流言蜚语之类的机制来了解有关交易伙伴的声誉,本书提出一种类似贴“标签”的信息传递模式分析了声誉发挥作用的机制,这种“标签”非常类似平台上的卖家好评率,这种声誉机制对于理解当下平台上商家的行为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随着交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的发展,专业的第三方中介就会出现。第三方中介有两类:信息中介和执行中介。信息中介只负责保存和传递历史交易信息,而执行中介则可以实施惩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中介也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来歧视和压榨交易双方,本书详细论证了避免这些情况出现的条件,这对我们理解当下平台型企业的垄断行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种特别的执行机制:内化的社会规范。人们都有一颗“向善之心”,这使他们在选择违约时会感到内疚,为了避免这种内疚,参与者会选择履约。但本书发现,这种向善之心的培养与社会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社会环境向好,就会激发父母主动教育下一代积极向善,从而构成良性循环;反之,若社会环境恶化,则父母不会教育下一代积极向善,从而构成恶性循环。我们在理论上发现了这种双重均衡存在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利用这一机制解释了著名的“彭宇案”对于社会信任的影响。
对于上述四种非正式制度,本书主要是通过建模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博弈论,这使本书不免读起来比较晦涩,对此作者尽量通过一些案例来阐明每种制度发挥作用的机制,以便让人更容易理解。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的交易都通过网上平台进行,而平台俨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交易保障者,本书虽然对平台企业的契约执行有所介绍,但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平台的专著,对其分析不够深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