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正在重构全球产业版图,重塑全球供应链,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向智能时代。特别是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革命浪潮,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跃升,展现出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强战略布局。美国提出“数字经济议程”,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优势。欧盟发布“数字欧洲计划”和“数字十年”战略,致力于建设数字主权,推进数字化转型。日本实施“Society5.0”战略,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德国持续推进“工业4.0”战略,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算法公平、平台垄断等新型风险和挑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应数字时代的治理新模式。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开始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三金”等重大工程,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对中国而言,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首先,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可以激活国内大市场潜力,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国内大循环。其次,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后,数字经济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有机会通过数字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10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专门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发展置于突出位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2522”战略框架体系。第一个“2”是两大基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构建数据资源体系;“5”是五位一体,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加速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第二个“2”是两大能力,即强化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数字安全保障能力;第三个“2”是两个环境,即优化国内的数字治理生态和加强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一框架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经验。例如,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思路、普惠共享的发展理念等。我国也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这一体系既有顶层设计,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也有具体措施,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既注重发展,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也重视治理,如平台经济监管规则;既关注经济维度推进,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数字金融规划,也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如环境监测与资源管理数字化举措。这些政策实践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书以数字中国“2522”体系为总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政策分析框架。与其他主要聚焦于政策梳理或特定领域治理的同类著作相比,本书实现了对数字经济政策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包括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数字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数字人才培养政策、数字技术创新政策、数字经济治理政策、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政策、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政策、数字经济普惠发展政策,等等。这一框架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产业政策维度,还特别强调了数据要素、人才培养、安全治理等新兴领域,体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本书不仅对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了系统梳理,还整理了各地的创新举措和探索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典型政策实践分析。本书致力于为不同群体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通过多维度的政策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三类,一是对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本书提供了系统的政策框架参考,有助于把握数字经济政策的整体布局,总结了各地实践经验,可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二是对于企业界人士与数字经济实践者,本书提供了政策导向指引,有助于企业把握发展方向,提供了转型案例参考,可供企业借鉴学习。三是对于学术界研究者以及数字经济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本书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为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研究范例和教学素材,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分析框架和实践参考。
本书的出版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将持续关注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完善研究成果,为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更多读者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毛丰付 盛来芳 辛晓睿
2024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