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加快共建地区的互联互通,其中设施联通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为工程建设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市场打开了更大的空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很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低,为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带来了发展机遇。2017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85.9亿美元,相当于之前20年业务量的总和,202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为1133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持续增长趋势,从发展速度来看,整体规模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增长。这表明我国在国际工程建设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增长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密切相关。总结近几年中国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历程发现,要想贯彻好“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不仅是建设品牌项目,更重要的是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向国际化,《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指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化互利合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服务本土化建设和运营。由于共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标准的推广遇到了一定困难,存在很多制约进一步应用的因素,我们的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标准缺乏国际竞争力,标准编制思路国际不通用,技术指标明显落后于国际标准,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不符合东道国要求,材料设备标准与当地标准的差异大;二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外文版本不成体系,国内虽有不同行业领域的标准外文版,但翻译版年代陈旧,缺少权威部门翻译的外文版,同时缺少成套的、形成体系的外文版标准;三是中国设计习惯与东道国本土设计习惯的差异;四是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中资企业仍存在技术人员底子薄、人力资源短缺、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标准执行能力较弱等劣势,影响了中资企业的信誉和长远发展;五是中方设计人员不熟悉合同和所在国家强制性法规等很多因素导致中国标准被采纳的难度加大,而且在实施中增加了不少额外成本,可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任重而道远。基于这样的背景,本团队在参与多个有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编写本书,希望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建筑标准化研究院蔡成军团队、中建国际玻利维亚项目团队、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董军项目团队、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冯晓阳团队、山东德建国际公司崔志安团队、中建七局海外项目团队等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案例资料。同时,感谢我和董军老师的研究生团队的阚金祚、丁超、郑家昌、曹雁鹏、杨新浩、房芷萱、孙丽梅、白杨曦、张婧等,在此不一一列示,他们为本书基础资料收集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果在应用中有不恰当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望见谅并指正。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标准化与国际标准体系;第二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应用现状;第三章,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应用;第四章,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第五章,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影响机理研究;第六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公路工程项目差异化研究;第七章,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应用案例。
受篇幅及编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所限,本书内容的分析深度、广度都不够充分全面深刻,还存在很多疏漏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待再版时修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