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使生产要素得以更合理地配置,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按照国家的规划和战略,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国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的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 继续实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工程, 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消费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 巩固夯实光伏、电池、核能、风能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优势,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创新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增长引擎, 开辟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新赛道, 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 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 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过来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 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市场体系,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如何使新质生产力成为人类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建立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 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现实 问题和理论课题。对中国而言,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才能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