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风险源自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区域城乡结构,等等。结构性问题从来都是整体性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新动力。防范风险公共化,化解公共风险离不开结构性改革。
从我国的供给结构来观察,虽然各种新兴需求的曙光在地平线涌现,但是并没有吸引供给走向远方,而是满足于政府各种刺激所带来的眼前“政策利润”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不断地进行平面扩张。眼前的美景,滞留了供给创新的步伐。时间的因素,更是拉远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与土木投资相关的生产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等等;另一方面,与消费相关的生产却是平庸凝滞,创新不足,精品不多,大量消费难以满足,如教育消费、住房服务消费、保健消费以及老年照护消费。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求关系出现严重的结构性扭曲。
对于这种结构性扭曲,靠“打针吃药”的常规宏观调控手段解决不了,而且有的就是政府自身造成的,如与投资相关的投资品产能过剩,必须是“伤筋动骨”的结构性改革。可惜的是,由于长期受“三驾马车”短期调控理论的误导,一直把重心放在短期刺激政策方面,而对基于整体的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当前经济中的扭曲,只是一个病症,病因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即整个治理结构不完善,核心在政府自身改革不到位。这只有靠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
从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新时期的结构变迁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发展也不只是经济建设,而是“五位一体”。这需要提升整体思维,超越经济思维,树立治理思维。结构性问题可能表现在各个领域,但成因却往往是跨领域的。这需要打破部门各自改革的传统格局,抓住一些基础性制度问题,纳入国家治理结构整体中来考虑,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当然,城乡二元体制和数字化、低碳绿化、金融化这“三化”叠加导致的发展逻辑被颠覆的问题,也是基础性的问题,其中蕴含的不确定性在扩大,风险在衍生,迫切需要纳入结构性改革中来考虑,做好整体设计,加快改革步伐。